赤水“橋上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
[提 要]本文考證了渭南、華縣之間的赤水河“橋上橋”的建造年代及形成原因。通過對有關 歷史 資料深入 研究 ,確證下橋始建于清初(1667年),上橋則建于清朝中葉(1832年).赤水河中上游的過度墾殖和植被破壞帶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造成了下游河床泥沙淤積,形成了地面懸河,原赤水橋為泥沙淹塞,失去功能。故不得不在橋上建橋。橋上橋的形成是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和標志。
[關鍵詞]赤水河 橋上橋 坡降 懸河 生態(tài)環(huán)境
陜西省渭南和華縣之間的界河名赤水河,東、西兩岸各有一座同名小鎮(zhèn)分屬兩地。數(shù)千年來,一直是陜西關中東去中原的關陜大道必經(jīng)之地。古往今來,經(jīng)過的商旅行人、鐵騎戰(zhàn)車不計其數(shù),如今都已成過眼云煙。唯有連接兩岸而結構獨特的古老石橋依然屹立,見證著千百年來人事休咎和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
石橋結構的獨特之處是它由上、下兩層相互對應的橋拱和橋面組成了罕見的“橋上橋”。橋面東西長70米,寬5米。上橋九孔,下橋八孔。全由材質(zhì)、尺寸和加工方式相同的灰白色花崗巖石條砌成。拱形橋洞各高3.5米,寬3.4米。上、下橋的橋柱、橋洞垂直對應。形狀、大小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上橋橋面兩側各砌有高一米左右的石質(zhì)護欄,欄外有九條雕刻精美的石龍,分別鑲坐在每個橋洞的拱頂,龍頭朝南,吮吸著上游南來的洪水;龍尾向北,指示著下游人渭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 農(nóng)村 經(jīng)濟 日見繁榮,農(nóng)民生活逐步提高。古鎮(zhèn)煥發(fā)了青春,石橋也增添了無限的生機。橋上橋的獨特結構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觀光 旅游 者接踵而至。橋上橋也于1992年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有關橋上架橋的原因及其歷史在當?shù)孛耖g流傳著多種說法:一是石橋建于明代,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當?shù)卦谔卮蟮卣鸬臉O震區(qū),石橋下陷①,震后在其上架設了上橋;另一種說法也認為下橋建于明代,上橋則是文革時期所建②;第三種說法是:下橋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據(jù)《續(xù)華州志》記載,下橋重修于清康熙六年③,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一場洪水帶來的泥沙淤埋了橋眼,才在下橋上增修了上橋”。根據(jù)對有關歷史資料的考證與 分析 ,上述幾種說法均與史實不符。
————————————————
①王景明:《華縣大地震地面破裂帶》,《地震學報》,1983年第4期,第23—34頁。
②王冰:《禍起三門峽》,《華商報》,2004年3月9日,第33版。
③高潮:《華州赤水橋上橋》,《光明日報》,2001年12月4日,第4版。
一 赤水河橋上橋建造年代考證
1.明朝赤水河上沒有石橋
曾任明參議的渭南籍人南軒寫有《赤水隈記》①:“赤水界于渭、華之境,濱水而居者為東、西鎮(zhèn),往稱膏腴。顧自嘉(靖)、隆(慶)中,奔流數(shù)薄,堡、墉漸圮,迤北尤沖決甚,垅變?yōu)樯惩 L锶振ざx猶取,民殊苦之??h令張棟乃籌費筑堤,以通灌溉……”張棟于明萬歷年間任渭南縣令時筑堤,文中沒有說到河上有橋。
明神宗萬歷卅年,北直隸人王九敘以進士接任渭南縣令,見到縣城西門外沈河上無橋,過往行人只能徒涉。沋水“旱則成陸,澇則建瓴。其波濤泛溢,視渭加險焉。異時徒杠與梁,雖未病涉,至夏則飄飄付東流耳”,為長久計,遂于次年動工在沈水上“創(chuàng)以石橋”,并于卅五年竣工。萬歷卅八年繼任的縣令楊所修又加長了橋身,從此行旅稱便,“益稱永賴,赤水宜仿為之”②??梢娚蛩瘶蚪ǔ珊?,赤水河上仍無石橋,因而才有“宜仿為之”的建議。
在現(xiàn)存各種版本的華縣地方志書中,《華州初志》僅介紹了河名“赤水”是因“周處斬蛟”使河水變赤而得名;《續(xù)華州志》中介紹遇仙河“河昔有榷無梁,涉者病之.前郡侯(康熙元年至八年知州王潞)命諸生李明達、鄉(xiāng)耆戴永才北伐山石,砌為橋焉”時,還有“灌水(即赤水)昔亦無梁。吐納亂流,渺橸漲溢”③。
清代時華縣屬同州府轄區(qū),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版《同州府志·白公橋》也有“華州西灌水上昔無梁。順治庚子,諸生姚(樊)中杰等創(chuàng)”④。
綜上所述,順治庚子(1660年)以前,赤水河上沒有任何橋梁,更不用說石橋了。
2.下橋始建于清初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版《新續(xù)渭南縣志·赤水橋》一欄:“順治庚子(十八年,即1660年)諸生李若蘭、樊中杰等十余人創(chuàng)修(石橋),費不給。中丞白如梅捐千金,成于康熙丁未(1667年),號白公梁。”文中明確地指出這時所修的石橋是創(chuàng)修而不是重修;《三續(xù)華州志》也簡要地記敘了下橋是“自康熙丁未,中丞白公捐金創(chuàng)建”。
《續(xù)華州志》記載最詳:“有諸生李若蘭、渭上諸生樊中杰、姚文英,耆民王希龍……之屬。于順治庚子鳩工命匠,驅(qū)石含木,方次第以就大觀。則費尤慮其弗給也,中丞白公慨輸千金。命渭南縣丞孫公、州同知董公督理茸治。而梁告成于康熙丁未(六年,即1667年)。于是民僉曰白公梁。”這就是下橋的來歷。
3.上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間
《新續(xù)渭南縣志》記敘了下橋建成后,“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河身漸高,堤累決。壬辰(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郡侯張公稟于道憲,捐集多資。派武生梁清選、耆民馬聲遠督修。共九眼,旁設石欄”。《三續(xù)華州志》對修建上橋的原因敘述更詳:“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河身漸高,橋眼淤塞,水難暢流。以致堤岸累決,淹沒民田無數(shù)。赤水南北盡成澤國,居民苦之。壬辰,郡侯張公稟請道憲,捐資重修。砌石增高,兩邊添設護欄,以防車馬傾陷。自是河流復暢,堤岸籍無沖決。”從中可知:共有九孔的上橋建于公元1832年,自此就有了這座奇特的橋上橋。架設上橋的原因既不是一場暴雨洪流堵塞的結果,更不是地震使下橋橋身下陷,而是經(jīng)過160余年的長期淤積,致使下橋橋眼壅塞,流水不暢,兩岸常因此遭受洪澇災害,后才架設了上橋。
————————————————
①汪以誠:《渭南縣志》,乾隆四十三年版。
②蔣湘南:《同州府志》,咸豐二年版。
③吳炳南:《三續(xù)華州志·山川志》,光緒八年版。
④顧熠山:《重修華縣志》,1949年版。
二 橋上建橋原因 分析
赤水河的中、上游共有三條支流,分別是東、西澗峪和箭峪。它們都發(fā)源于少華山北坡,河源海拔均在2500米左右。上游在基巖山區(qū),流程長度分別在12—13km;出山后,中游流經(jīng)黃土塬區(qū)的流程各長約15km。三條支流匯合后流出黃土塬才稱為赤水河。河水通過石橋后,北流3km入渭。上游的出山口和黃土塬邊緣的海拔高度分別為800米和400米,由此可以 計算 出上、中、下游的河床平均比降分別為56‰、28‰、8‰。河床比降的變化 影響 到流速的大小與河流的攜沙、排沙能力,因此在山口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而赤水橋所在的下游河段則比較容易形成淤積。
上、中、下游河床比降、流速的變化是所有河流共有的特點和 自然 規(guī)律 。影響河床淤積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河水的泥沙含量及其變化情況。
明朝中葉以后,人口增長加大了對耕地的需求。不合理的過度開墾帶來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增多。所以才有嘉靖、隆慶以來的“奔流數(shù)薄”和萬歷年間修堤之舉。經(jīng)歷了清初的康、乾時期,初步醫(yī)治了明末、清初戰(zhàn)亂和天災人禍帶來的創(chuàng)傷, 經(jīng)濟 的恢復和 發(fā)展 再次造成人口急劇增加。由于平原地區(qū)人口過載,黃土塬區(qū)和基巖山地先后成了農(nóng)耕開墾的目標。濫墾活動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河流下游淤積速度日益加大。
自公元1667年下橋建成到公元1832年,由于河床淤積,橋眼壅塞,水流不暢,以致于堤岸累決,洪澇成災,前后歷經(jīng)了165年。下橋加上橋基的高度為4.5米,以完全壅塞計,平均每年的淤積速率為26.7毫米。上橋于道光年間建成后,“至咸(豐)、同(治)間,山內(nèi)開墾日甚,河身漸淤漸高,較堤反而隆起丈余,故累致沖決。同治乙巳(1869年),左爵帥(宗棠)委侯補知縣瞿良斌會同華、渭官紳,令民挖沙筑堤,俾河水直達于渭”①。現(xiàn)場勘查可知:上橋全高4米,橋面即在河堤上。如果當時的河床較堤面還高出丈余,則比下橋橋面高出7米。自公元1832年算起,僅歷時37年。年均淤積速率達190毫米,超出前一段時期淤積速率的7倍。當時淤積速率增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山內(nèi)開墾日甚”,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劇,其結果是赤水河下游在清末已成懸河。
和赤水石橋相鄰,而且形成、演變 歷史 相近的遇仙河石橋同樣記錄了這一時期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和所帶來的惡果。遇仙橋也始建于清初(康熙元年至八年間),地方志中所說“續(xù)志昔無梁,諸生李明達、耆民戴永才北伐山石砌為橋。雍、乾兩朝屢修茸……光緒十五年,橋東決。上憲撥金三百完繕之。廿一年水漲,橋?qū)③堋V芴仨紒砜?,加修橋身五尺。撥銀一千一百六十五兩……戊戌(1898年)三月橋成”②。
對遇仙河石橋附近河床嚴重淤積,清末已成懸河,及水患頻繁的原因等 問題 ,當時的學者也作了精辟的分析:“乾隆四十年,郡侯潘公時選諭耆民胡蕓、胡元穎等募資重修。迄今百余年,河底沙淤漸高,橋眼閉塞,僅為一隙。堤外地低于河心數(shù)丈,遇山水暴發(fā),憑高直下,勢若建瓴。沖決之患,較赤水更甚。雖年年挑沙,無如旋挑旋積,為患日深。推原峻嶺不準開墾。久之,草木根株盤結堅實,沙石不致隨水而下。各河舊積之沙,亦漸順流入渭。……何可橫決為患哉?即山中可墾之地不敷山民種植,而渭北蒲(城)、富(平)等縣荒地尚多。但不惰農(nóng),何患無田!則數(shù)十年以后水患漸除,而深林茂樹,日就蕃衍,材木亦不可勝用矣。”③可見,退耕還林、還草和易地安置的 科學 理念和決策古已有之。遺憾的是當時的 社會 制度和歷史背景使之無法實現(xiàn),遂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水患也無法根絕。
——————————
①吳炳南:《三續(xù)華州志·遇仙橋》,光緒八年版。
②顧熠山:《重修華縣志》,1949年版。
③吳炳南:《三續(xù)華州志·遇仙橋》,(清)光緒八年版。
三 當代橋上橋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中 農(nóng)村 和全國城鄉(xiāng)一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濟繁榮,各業(yè)興旺, 科技 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原因,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趨勢仍未逆轉(zhuǎn),這不能不引起更多的擔憂。從赤水“橋上橋”附近所面臨的水環(huán)境問題就可見一斑。例如:沿河污染嚴重,河水水質(zhì)變差,尤其是枯水季節(jié),渭河及其支流幾乎成了臭水溝。同時,也導致了流域內(nèi)的潛水被嚴重污染而無法利用。渭河南岸各支流的中、上游河段,涵養(yǎng)水源的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河水暴漲暴落,而下游河段多成季節(jié)性河流,平時干涸無水,澇時洪流漫溢,毀田壞屋。因此,那種“旱則成陸,澇則建瓴”的現(xiàn)象比明、清時期更甚。
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后由于河流基準面的變化,渭河下游河床坡降更小,攜沙排沙能力減弱,淤積速度也更快。加之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影響,橋上建橋(加高)的歷史在遇仙河重演。1961年新建的遇仙河口橋(清初原橋名禹王橋)于1969年即加高了3.05米,1974年又再次加高了3.35米。由此推算,遇仙河口的淤積速率在60年代是每年380毫米,70年代初增加到670毫米,比前面推算的清末赤水河的淤積速率又提高了1—3倍,渭河及其支流的下游都成了懸河。2003年發(fā)生的洪水雖然流量不大,但因下游泄洪困難,造成了巨大的災情,和上述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
四 結 語
赤水橋的下橋始建于清初,后來由于中、上游經(jīng)歷了百余年的水土流失,下游淤積而使下橋行洪不暢,常成水患,才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下橋橋頂架設了上橋。
赤水河和遇仙河下游在清代已成懸河,橋上橋的形成和它后來的經(jīng)歷是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逐漸惡化的歷史見證。為了確保渭河流域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加大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并且實施三門峽水庫的改造工程和渭河河道的疏浚工程。
The Overlapping Bridges on the Chishui River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Abstract:An ancient stone bridge made of two overlapping bridges lies in the Chishui river be- tween WEiNan and Hua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nd legends about the time and the reason that the bridge was built . Through literature studies,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e lower bridge was built in 1667AD, and the upper one was built in 1832AD. The soil erosion and deteri- 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over—cultivation and destroyed vegetation, the rising ri- verbed in the middle-upper reaches due to sand and silt infilling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building of overlapping bridges. The overlapping bridges are the record of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EIhe river drainage basin.
Key words: Chishui river;overlapping bridges;slope ratio; hanging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