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詳情
|
|||
【會議背景】
近日,“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發(fā)展媒體高層論壇——2009氣候變化中國聲音”在北京召開。原中國氣象局長秦大河、國家發(fā)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等作了重要主題報告。 此次論壇旨在促進中國媒體與國內能源及氣候變化領域的談判人員、決策者和研究者之間的對話,深入探討氣候變化領域的最新科學進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政策和行動,以及中國政府、媒體和公眾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行動方案,為中國媒體爭取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做出努力,發(fā)出更為響亮的“氣候變化中國聲音”。 在國際社會都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這一威脅的同時,中國作為最大、經濟發(fā)展最快的發(fā)展中國家,也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許多努力: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推動的“26度空調節(jié)能行動”在2007年得以立法;五年計劃的前三年里,中國的節(jié)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0.1%,累計節(jié)能3億噸;到去年年底,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水器面積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全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七千四百六十七臺,總容量達到五千四百多萬千瓦;加強生態(tài)建設方面,中國1981年啟動了全民義務植樹,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森林面積已經從17億畝增加到08年的26億畝,森林覆蓋率已經大幅度提高。 中國節(jié)能協(xié)會理事長、原鐵道部部長傅志寰在會上提到:“盡管中國在節(jié)能減排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有著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投入,并收到明顯成效,但仍然承擔著巨大的減排壓力。” 針對“現(xiàn)在金融危機,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步子是不是可以放緩一點”的提問,國家發(fā)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表示:“金融危機對我們有壓力和挑戰(zhàn),但是也是機遇,氣候變化問題也是這樣的。應對金融危機我們安排的4萬億投資當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應對氣候變化要作為實事來抓,而不是喊喊口號。即使國際上沒有壓力,我們也要做。實際上中國不論出于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還是出于對人類和地球未來負責任的考慮,都積極地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會議日程】
【聯(lián)系方式】
|